王阳明所提倡的“尊德性”的道德教育,要求将知识融入人生的道德信仰之中,而不是让知识吞噬人生的道德信仰。正如他所说:“夫目可得见,耳可得闻,口可得言,心可得思者,皆下学也;目不可得见,耳不可得闻,口不可得言,心不可得思者,上达也。”意思是说,眼睛看得见的、耳朵听得到的、嘴巴说得出的、心里想得到的,都是肤浅的学问;那些眼睛看不见的、耳朵听不到的、嘴巴说不出的、心里想不到的,才是深奥的学问,也正是“致良知”的真谛。
自古以来的儒家圣贤们都十分看重人的品德,认为品德比才能更重要,认为高尚的品德是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说道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孔子认为,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,只要骄傲吝啬,其他的也都不值一提了。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品德不好,那么圣人连看也不会看他一眼。只有德才兼备,以德育才,才是真正的人才。当德与才不可兼得时,当舍才而取德,正如孟子的“舍生而取义者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