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技术带来新的参与形式,而初音未来的“饭制”[4]视频让她成为这些新形式的范例。另一个例子来自美国作曲家埃里克·惠特克(Eric Whitacre),他将关于数字技术的洞察力与新浪漫主义美学相结合,以合唱音乐著称。2009年,全世界几千人上传了自己演唱惠特克音乐作品的视频,他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一个“虚拟合唱团”(重设了时间与空间),合唱团的第四个项目“飞向天国”(Fly to Paradise)又增加了混音的维度。你可以从“虚拟合唱团”的网站下载音轨,然后制作你自己的混音,再上传并分享。卡尔肖和古尔德所说的那种由听众定制录音的未来主义理念,在这里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实现。
但混音又更进一步。“飞向天国”混音项目相当于古典音乐界的Mashstix和Indaba Music等网站,你同样可以用这些网站的单轨或多轨音频来创造你自己的混音。就像你与“飞向天国”分享你的混音一样,你也与他人分享你的混音。而这种分享正是关键所在。Mashstix和Indaba Music不仅是技术资源,在由志趣相投的个人组成的社群中,这些网站也是枢纽。这些网站的成员大多是业余爱好者,他们点评其他人的作品,以此互相扶持,而这种参与性活动的社交层面与音乐层面同样重要。数字技术的这一维度对音乐产生巨大冲击,我在这一节中所关注的正是这种冲击,但要从更加普遍的意义开始考虑音乐参与。